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正文
全球讯息:制造业如何迈向“高质量”?——来自“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3-05-16 18:41:07

新华网天津5月15日电(记者刘惟真、郭方达)莺飞柳绿,五月的渤海湾畔暖风徐徐。走进坐落于天津大道一侧、绿树环抱之间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筹备紧锣密鼓,张张制造“名片”亮点纷呈。

向北行驶30余公里,多次参展的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里机器轰鸣、工人繁忙,批批产品完成下线,从厂房被运往世界各地。“去年企业利润水平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今年净利润预计还能再提高三成。”公司执行董事李爽笑道。


(相关资料图)

透过这家生产传动设备的企业,可以一窥天津制造业热火朝天的发展面貌。作为中国北方工业重镇,天津近日印发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锻造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引领未来发展……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天津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争先、勇往直前。

百载仍青春:科技赋能“硬实力”

作为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制造业始终是天津的战略优势与坚强支撑。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牡丹牌缝纫机……不少家喻户晓的品牌诞生于斯、成长于斯,制造业传统早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用好“老家底”,需要新思路。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天津制造”从未停步。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亮相入海、2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登顶巅峰”、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花落津城……津沽大地上,一项项“第一”的纪录仍在不断增长刷新,工业制造业体系生机勃发、正值青春。

——打造“大国重器”。倾力打造的“国之重器”、核心科技,彰显着天津制造业的“硬核实力”。既可开挖疏浚“担前锋”,又能填海造陆“翻江河”……自2017年下水以来,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并联合设计的“天鲲号”,已成为不少港口建设的“最强利器”。

“天鲲号”在海上航行(2019年1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船机设备专业总工程师王健骄傲地介绍说,“天鲲号”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全长达到140米,设计每小时挖泥量6000立方米。

“‘天鲲号’的诞生是疏浚装备制造业的一项重要突破。”王健回忆道,过去船上的泥泵、绞刀等核心部件受制于海外,直接引进相关船体耗资甚巨。为了攻破难关,科研人员潜心研发十余年,终于建造出了属于我国的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培育“单项冠军”。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专区内,一台台平压平全清废模切机“整装待发”。“本准备将这台机器放置在公司展区,但现在产品供不应求,连‘展品’都有不少客户抢着下单。”公司副总裁张子珅指着一台已打包好的机器说。

张子珅说,这批产品是公司最新研制的高端模切机,每小时能够裁切9000张以上包装纸模,代表着行业水准的“金字塔顶”。“近几个月我们已成功销售了20多台模切机,海外新订单还在源源不断涌入。”

企业员工在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专区内工作(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2022年底,在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遴选工作中,天津共有12家制造业企业和产品入选,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名列其中。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在产业链支撑、创新驱动方面效果显著,是衡量一座城市制造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近年来,天津将“单项冠军”培育工作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规层面,加快梯度培育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已达28家,推动制造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天津制造品牌价值全面提升。

——加力“数实融合”。步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不久前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的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零部件沿着头顶的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被有序传送至所需工序,先进设备与极少量人工协同作业下,几秒钟一台洗衣机即可完成下线。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以及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整个前工序车间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只需几名技术工人监测和维护设备运行。”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陈勇介绍说。

在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工作人员利用5G技术进行检验工作( 2020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灯塔工厂”是“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的示范者,而“可持续灯塔工厂”是从“灯塔工厂”中评选而来,可谓是“灯塔中的灯塔”。

“近年来,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围绕节能减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郝兴军说,如今,企业已能够通过数据集中管理,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自动分析、智能优化,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天津市津南区工信局局长刘莉说,津南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创新引领,不断激发企业活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截至目前,天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已达107.6,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1.5%。随着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纷纷落地,津城工业制造业正步入变革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链”上看变迁:打造集群谋发展

产业链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骨干”。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机遇,以龙头企业为行业牵引,以金融服务为支撑助力,天津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信创、高端装备、新能源等12条重点产业链活力不断跃升。

——协同引才“锻链”。九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为渤海湾畔的津城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沧桑之变。在天津市东南部,十几年前的小渔村“华丽转身”,成为今日的创新高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景(2022年5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最初来到天津时,我们只是一支两三人组成的小型团队,而如今公司里已有近20名员工,园区优惠的配套政策、优质的服务与人才引进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回忆起企业的发展历程,天亿纵横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博颇为感慨。

企业的母公司北京天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业务的科技型企业。接到研发动车车底故障检测机器人的项目后,李博带领核心成员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心无旁骛地投身到设备研发与算法数据训练之中。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优势,人才在两地间畅通流动,“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产业链协同模式加速形成。“去年我们中标了两台检测机器人订单,今年正准备加快研发制造步伐,保证按期交付。”李博信心满满。

——产业集群“延链”。春日里召开的“2023年天津·北辰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天津市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春海满怀激情,向社会各界热忱介绍京津医药谷这张天津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色名片”。如今,京津医药谷项目已完成建设规划,周边初步形成医药教学、医药研发、药品生产等多个行业板块。

京津医药谷是北辰区打造区域新增长极的“一号工程”,也是天津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目前,天津已在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加速向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迈进。

在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排排冰柜中存满了疫苗“种芯”。25年的发展历程,令这家民营企业从主攻动物用疫苗,成长为辐射原料药、制剂、中兽药、饲料添加剂与宠物诊疗等业务板块的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

“天津医药产业的成熟,使得我们在科研与原料供应上始终快人一步,能够第一时间抢占市场高地。”该公司生物制品研究院院长车艳杰说。

自推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来,天津各产业链专班实施“挂图作战”,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撮合对接”。2022年,天津市区两级组织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689场、帮助企业融资662亿元,全市2850家“在链企业”产值同比增长6.4%。

观众在天士力大健康展览体验馆参观滴丸智能生产线(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我们坚持以产业链为核心抓手,重点工作一体串联、统筹推进。”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任洪源说,天津完善顶层推进体系、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逐链明确规模、项目、创新、人才四方面目标任务,推动优势产业链有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金融支持“强链”。起步初创时期,科技型企业往往面临着前期资金投入较高、缺乏融资渠道等诸多挑战。作为专注于中医现代化诊疗设备和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也曾遭遇同样的“成长烦恼”。

为了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纾难解困,天津滨海高新区专门联合合作银行推出了金融产品“科创积分贷”,构建“20+N”指标评价体系,对科创型企业进行“精准画像”。

“通过‘科创积分贷’,我们很快就获得了一笔利率较低的融资。”杜建丽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时常联系调研、询问企业需求,向金融机构推荐区内的优质企业,联系公司的银行数量明显增加。

“以链为媒”,天津对重点制造业企业与产业链的金融支持不断增强。天津市金融局副局长王镇说,2022年全年,天津通过产业链金融服务专项机制对重点产业链企业新增授信总额728.88亿元,新发放贷款199.17亿元。

布局新“赛道”:抢占未来“制高点”

智能赋能,未来已至。除了让“老家当”焕发“新模样”,天津也通过下好“先手棋”、布局新赛道,谱写广阔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低碳引领发展。五月里,新天钢集团天钢公司烧结厂的绿色长廊内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不少员工在此遮阴乘凉。望着不远处不再黑烟直冒的排放烟囱,已在厂区工作多年的烧结厂副作业长刘继峰颇为感慨。

“烧结是高炉炼铁的前期工序,曾是钢铁生产流程中最脏的环节之一,扬尘污染严重,厂区地面上总是笼着一层灰。”刘继峰说,增设除尘设施、实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项目以后,厂区环境越变越美,工人闲下来都爱到长廊里坐坐。

自发电率从约20%上升至超过70%、吨钢综合能耗最高降幅达24.87%……新天钢集团碳管理师、综合部主管郭新用一组数字道出了近年来企业的脱胎换骨之变。

在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转炉主控工在主控室用对讲机协调生产( 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绿色高质量转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天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龙说,企业既要描画“蓝天白云”,也要贡献“钢铁力量”。

——加快攻关创新步伐。小巧精细的传感器、编码器以及工业总线通讯系统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神经网络”。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内,作业员正实时监控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对高精度伺服电机编码器进行组装、调试。依靠自主创新,这家深耕工业自动化“赛道”的公司已逐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工作人员在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车间内工作(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在与企业一墙之隔的空地上,公司董事长张鑫正筹划新建1万平方米厂房。“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业‘神经网络’布局,为更多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张鑫说。

企业所在的西青区,是天津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之一。天津市西青区工信局党组书记方文轩介绍,西青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志在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持续壮大企业规模,引导重点企业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锚定未来“智慧赛道”。戴上“脑电波帽”、坐在电脑屏幕前方,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的两名“95后”学生仅凭意念,就操纵身旁的多脑协控智能机械臂写出了一幅充满“科技感”的福字。

今年3月,由天津市布局、依托天津大学设立的第六家海河实验室——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在这里,科幻电影中通过意念控制“分身”的情节,已经从梦想走进现实。

在科技前沿,“脑语者”芯片为实现脑机接口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在临床领域,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神工-神机”已在多家医院实现应用……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主任助理、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教授许敏鹏介绍说,这座实验室拥有无创脑机交互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实现脑机交互全技术链条覆盖,其脑电识别精度、控制指令数量和信息传输率三项核心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是我国脑机交互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正加快探索成为天津制造业的技术底盘与核心支撑。“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在航空航天、康复医疗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天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2.7%,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在空客天津总装线,其首架空客A321飞机上线开始总装( 2022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面向未来,天津步履更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脊梁,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尹继辉说,未来天津将坚持先行先试、一业一策、梯度培育,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支持工业高质量投资,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完)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